(一)一般规定
毒品数量是量刑的重要情节,但不是唯一情节。在对被告人决定死刑适用时,应当坚持“毒品数量+其他情节"的标准,不能仅因涉案毒品数量远超过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就不加区分地判处一案多名被告人死刑,还应充分考虑不同被告人的不同 犯罪情节。
毒品数量接近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具有累犯,毒品再犯,利用、教唆未成年人走私、贩卖、运输、制造毒品,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的,可以判处被告人死刑。
毒品数量刚超过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具有多次走私、贩卖、运输、制造毒品,向多人贩卖毒品,在戒毒、监管场所贩卖毒品,向在校学生贩卖毒品,组织、利用残疾人等特定人员实施毒品犯罪,或者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毒品犯罪等情节的, 可以判处被告人死刑。
毒品数量达到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可以不判处被告人死刑:(1)被告人自首或者立功的;(2) 已查明的毒品数量未达到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被告人 到案后坦白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毒品犯罪,累计数量达到实 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的;(3)经鉴定,毒品纯度明显低于同 类毒品正常纯度,掺杂掺假后数量达到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 标准,或者有证据表明毒品纯度明显偏低但因客观原因无法鉴定的;(4)原本意图实施的毒品犯罪数量未达到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确系或者不排除因受隐匿身份人员引诱,毒品数量达到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的;(5)其他不是必须判处死刑的。
毒品数量达到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同时具有法定、 酌定从严和从宽处罚情节的,应当在全面考察犯罪的事实、性质、 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程度的基础上,结合被告人的主观恶性、人身危 险性等因素,审慎决定是否适用死刑。
审理毒品死刑案件,应当严格贯彻证据裁判原则,始终坚持证 据审查判断认定的最高标准和最严要求,确保办案质量。全案未查获毒品的,一般不判处被告人死刑。主要犯罪事实中未查获毒品的,判处被告人死刑应当特别慎重。
(二)关于毒品共同犯罪的死刑适用
毒品共同犯罪案件的死刑适用,应当与涉案毒品数量、犯罪情节、社会危害性及被告人的主观恶性、人身危险性相适应。
涉案毒品数量超过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但未达到数量巨大,依法应当判处死刑的,要进一步区分主犯间的罪责大 小,一般只对其中罪责最大的一名主犯判处死刑。涉案毒品数量达到巨大以上,两名以上主犯的罪责均很突出,或者罪责稍小的主犯具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,判处二人以上死刑符合罪刑相适应原 则,并利于实现全案量刑平衡的,可以依法判处。涉案毒品数量刚 超过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共同犯罪人地位和作用相当 或者责任大小难以区分,且均不具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的,可以不 判处被告人死刑。
对于部分共同犯罪人未到案的毒品案件,在案被告人罪行最为严重,或者在案被告人与未到案共同犯罪人均属罪行极其严重,即使共同犯罪人到案也不影响对在案被告人适用死刑的,可以依法判处在案被告人死刑。在案被告人的罪行不足以判处死刑,或 者根据已查明的事实全案只宜判处未到案共同犯罪人死刑的,不 能因为共同犯罪人未到案而对在案被告人适用死刑。在案被告人与未到案共同犯罪人的罪责大小难以准确认定,进而影响准确适用死刑的,不应对在案被告人判处死刑。
(三) 关于毒品上下家犯罪的死刑适用
对于贩卖毒品的上下家,应当结合其贩毒数量、次数及对象范围,犯罪的主动性,对促成交易所发挥的作用,犯罪后果等因素,综合考虑其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,决定是否适用死刑。
对于买卖同宗毒品的上下家,涉案毒品数量超过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但未达到数量巨大的,一般不同时判处死刑;上家持毒待售或者已掌握毒品来源,主动联络销售毒品,积极促成毒品交易的,可以考虑判处上家死刑;下家积极筹资,主动向上家 约购毒品,对促成毒品交易起更大作用的,可以考虑判处下家死刑。涉案毒品数量达到巨大以上的,也应综合考量上述因素决定 死刑适用,同时判处上下家死刑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,并利于实现全案量刑平衡的,可以依法判处。
多名共同犯罪人、上下家针对同宗或者部分同宗毒品实施犯罪的,综合运用前述毒品共同犯罪、上下家犯罪的死刑适用原则予以处理。
(四) 关于运输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
对于运输毒品犯罪,应当准确把握打击重点。依法严惩运输 毒品犯罪集团首要分子,组织、指使、雇用他人运输毒品的主犯或 者职业毒犯、毒品再犯,以及具有武装掩护运输毒品、以暴力抗拒查缉情节严重、以运输毒品为业、多次运输毒品等严重情节的被告 人,对其中依法应当判处死刑的,坚决依法判处。
对于涉嫌为实施走私、贩卖、制造毒品犯罪而运输毒品,由于 认定走私、贩卖、制造毒品犯罪的证据不充分而认定为运输毒品犯罪的被告人,在决定死刑适用时,应当与单纯受指使、雇用为他人运输毒品的情形有所区别。
对于受人指使、雇用运输毒品的被告人,应当充分考虑其在毒 品犯罪链条中所处的地位和实际发挥的作用,体现区别对待,不能 单纯根据涉案毒品数量大小或者所获报酬多少决定死刑适用。要 综合考虑其运输毒品的次数和距离、犯罪的主动性和独立性、在共 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、社会危害大小、获利方式、主观恶性、人身 危险性,结合毒品数量等因素,慎重适用死刑。对于确属受人指 使、雇用运输毒品的被告人,具有不排除系初次运输毒品;被雇用 者严密指挥或同行人员监视,从属性、辅助性明显;与雇用者同行 运输毒品,处于被支配地位;或者确因急迫生活困难而运输毒品等 情形之一的,即使毒品数量超过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也 可以不判处死刑。对于不能排除受人指使、雇用运输毒品的被告 人,符合上述条件的,也可以考虑不判处死刑。
多人受雇同行或者分段运输毒品的,在决定死刑适用时,除各 被告人运输毒品的数量外,还应当综合考虑其具体犯罪情节、参与 犯罪程度、与雇用者的关系及其主观恶性、人身危险性等因素,同 时判处二人死刑应当特别慎重。
(五)关于制造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
制造毒品是源头性犯罪,应当充分体现从严惩处的政策要求。已经制出粗制毒品或者半成品的,以制造毒品罪的既遂论处。应 当综合考虑被告人制造毒品的种类、次数、规模,有无制出毒品成 品,被查获时所处的制毒阶段,制出的毒品成品、半成品或者粗制 毒品的数量、性状、含量及造成的危害后果等因素,决定死刑适用。
已制出的毒品成品数量达到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 又无法定、酌定从宽处罚情节的,可以判处被告人死刑。没有证据 证明被告人曾制出毒品成品,仅查获毒品半成品,或者现有证据表 明由于制毒原料、方法等问題实际无法制出毒品成品的,不得判处 被告人死刑。已制出的毒品成品数量未达到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 数量标准,或者仅制出粗制毒品的,判处被告人死刑应当慎重。
(六)关于非传统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
甲基苯丙胺片剂中的甲基苯丙胺含量相对较低,危害性亦有 所不同,其死刑适用数量标准可以按照甲基苯丙胺的2倍左右掌握。
综合考虑致瘾癖性、毒害性、滥用范围和犯罪形势等因素,氯 胺酮(俗称“K粉”,下同)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可以按照海洛因的10倍以上掌握。走私、贩卖、制造氯胺酮,数量超过上述标准,且犯罪情节严重、社会危害大,或者具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的,可以 判处死刑。
涉案毒品为刑法、司法解释未规定定罪量刑数量标准的新类型毒品的,一般不判处被告人死刑。对于刑法、司法解释规定了定 罪量刑数量标准的新类型毒品,实施走私、制造或者大宗贩卖等源 头性犯罪,毒品数量远超过实际掌握的死刑适用数量标准,被告人系犯罪集团首要分子、其他罪责更为突出的主犯,或者具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,不判处死刑难以体现罚当其罪的,可以判处死刑。
(七)关于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
对于实施毒品犯罪论罪应当判处死刑,因案件的具体情况而 被判处死缓的累犯,具有武装掩护毒品犯罪,以暴力抗拒查缉情节严重,或者曾因暴力犯罪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等情形之一的,为实现罚当其罪、确保量刑平衡,可以决定限制减刑。
评论